背景資料
黃曲霉毒素(Aflatoxin)是由黃曲霉(Aspergillus flavus)和寄生曲霉(Aspergillus parasiticus)等真菌產生的強毒性、致癌性代謝產物,主要污染花生、玉米、稻谷、小麥、花生油等糧油食品,且以南方高溫、高濕地區受污染最為嚴重。
黃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種極性有機溶劑,如氯仿、甲醇、乙醇、丙醇、乙二甲基酰胺,難溶于水,不溶于石油醚和己烷。黃曲霉毒素對光、熱、酸較穩定,只有加熱到280-300℃才裂解,高壓滅菌2小時,毒力降低25%-33%,4小時降低50%。
黃曲霉毒素的基本結構是二呋喃環和Coumarin,在長波紫外光下產生熒光,根據熒光顏色、RF值及結構等分別命名為B1, B2, G1, G2, M1, M2, P1, R1, GM和毒醇。其中以黃曲霉毒素B1(AFB1)毒性強,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Ⅰ類致癌物。中國食品衛生標準中,玉米、花生、花生油中AFB1允許量為≤20μg/kg;其他食用油為≤10μg/kg;其他糧食、豆類、發酵食品為≤5μg/kg。
臨床意義
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AFB1,其毒性一般認為有三種臨床特征,急性中毒、慢性中毒和致癌性:
(1)急性中毒:
它是一種劇毒物質,毒性比KCN大10倍,僅次肉毒霉素,是已知霉菌中毒性很強的。它的毒害作用主要針對肝臟,可能導致急性肝炎、出血性壞死、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。脾臟和胰臟也有輕度的病變。
(2)慢性中毒:
長期攝入小劑量的AFB1會造成慢性中毒。其主要變化特征為肝臟出現慢性損傷,如肝實質細胞變性、肝硬化等。動物則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遲緩,體重減輕,母畜不孕或產仔少等系列癥狀。
(3)致癌性:
AFB1是所知致癌性強的化學物質,其致癌特點是:
A、致癌范圍廣,能誘發魚類、禽類,各種實驗動物、家畜及靈長類等多種動物的實驗腫瘤;
B、致癌強度大,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萬倍;
C、可誘發多種癌,AFB1主要誘發肝癌,還可誘發胃癌、腎癌、淚腺癌、直腸癌、乳腺癌,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,還可出現畸胎。
產品信息
Bioss提供 AFB1 檢測原料如下:
性能評價
膠體金平臺:
采用競爭法檢測AFB1標準品:Capture(Cat: bs-0440PB) – Detection(Cat: V10601)和Capture(Cat: bs-0440PB) – Detection(Cat: V10602),在膠體金平臺上檢測標準品,濃度分別為100、33、11、3.7、1.2、0.41、0.14、0 μg/kg,標準品濃度為0.41 μg/kg時顯色抑制>50%,結果如下: